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王则修清末至现当代 1867 — 1952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简朗山清末近现代初 1872 — ?
全台诗
简朗山1872~?
),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
〗。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
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仔园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
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
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
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吉总督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
〖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
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
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
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汪春源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3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
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
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徵祥拔置第二。
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
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
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
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
光绪三十年(1904)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
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
民国二年(1913)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
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
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
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
(黄文车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卓凡现当代 1898 — 1976
简介
原名万安广东澄海人,后定居于东莞塘西镇。
早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与彭湃等人组织赤心社。
1924年毕业回国后,任海丰中学教导主任,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
翌年随东征军到汕头,受周恩来委派,任揭阳县
1926年冬,任漳州各属政治监察员,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四·一二”-政变后,被国民党 通缉,避居香港
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参加邓演达创立的中华革命党,任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工农运动委员会委员。
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后,任龙溪县县长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率领南部分人民武装,进入南山区,坚持反蒋运动。
1938年初,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他携眷回乡,创办苏北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劲光现当代 1903年1月4日 — 1989年3月29日
简介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湖南长沙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师党代表、特区军委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委、军政委、军区司令员、军团政委、 军团参谋长、军事部部长、司令部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
率部参加南昌南京、鄂西等战役,率部参加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长征,指挥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率部打沈阳、围北平华北、渡长江、占武汉、进长沙,参与指挥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89年3月29日北京病逝,享年86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仲姚清末至现当代 1889 — 1980
林仲姚选集
林仲姚(1889年-1980年),福建诏安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诗人、制谜家、藏书家、爱国民主人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方晋乘现当代 1916 — 1976
简介
诏安县人号兴村,存有《拾鳞诗词集》,集中多有与林仲姚唱和之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继熙现代
槟榔乐府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人号词佣
曾旅居马来西亚槟榔屿十年。
槟榔乐府·朱序
词是现代作者所认为一件过时的东西,然较之近体诗,则确已进步多矣。
第一、近体只有律句与绝句两种,而词则有千百种不同的调子,遇见繁复的事体,曲折的心情,幽邃的环境,用诗笔描写,不能尽情入妙,填词则有左右逢源之乐。
再则词的句法韵法与诗总有不同:诗则五、七言皆以隔句为(此仅古诗最简单平易之一种,见拙著中国诗的新途径:论唐诗改革。
)音节既无变化,句法亦太整齐;词则句有长短,法亦不一致,凡古诗之运法,奇法,分韵法,遥法,句法,几无一不备,而且用韵较平水为宽,操觚家往往爱之。
词佣先生居槟榔屿十载,成乐府一集,咏南洲风物,綦详且备,凡名水佳山,奇花异草,遗风逸俗,无一不足以供异代采风者之采择,这不是他材料的胜人么?
以宛转流利之笔,发清妍深厚之思,不规取唐律,不效颦俗子,独能以言前景,现代事入长短句,以发挥幽深,而自成其为词佣之词。
这不是他工具的胜人么?
然而词的本身,毕竟似有其缺点,黄九烟云: 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
这条定例,不但应用于作曲,词家亦要谨守。
清代词律之严,至朱祖谋况周颐等,可谓已届极峰,彼等填词,恒规取宋遗躅,一字一韵,不容少游讹错。
用力至勤,设心至苦。
问其故,则曰:“非此不入歌板也”。
然试问今之宋词可歌乎?
歌法不既失传乎?
则又嘿无以应。
如是虽极其勤,极其工,而与画饼之充饥何若?
故吾辈今日切要之图,在做今日的李太白姜白石,努力于自度曲之创作,将曲范围扩大,注意自然之音节,而以新思想入旧风格,以旧风格组缀现代之材料;及其成熟,谱而按之,律而歌之,以传于世,则犹是太白之菩萨蛮,白石之扬州慢也。
岂不较清之为为有意义乎?
这似乎是现代诗之职,词佣其试为之。
它日新词之刊,吾将于讴歌咏讽之暇而观厥成也。
是为序。
廿五年十二月八日朱右序于海上
槟榔乐府·自序
槟榔屿是被称为东方的花园,南国的秀屿的。
在那里、有明媚的山水,有秀丽的佳人,有宜人的风光,有殊异的景物,更有文明人宣扬的教化,野蛮人遗留的习俗;我就像被遗忘似地羁留在那里,悠悠忽忽地消磨了十载的青春,在这段短短的生命历程中,我曾想把它保留一点痕迹,于是我便试用著中国固有的一种文学体裁——长短句,来抒写我的胸臆,纪述我的见闻,歌咏我的罗漫司的事情,摹绘我的少年漂泊的遭遇。
我为什么要利用这种落后的词体来描写呢?
第一自然是因为难除的积习在暗中作怪;第二却是因为要适应这处的中国化外的南洋环境。
固然我也晓得这时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我对于这种玩艺儿,一向就不曾努力过,只是随兴所至,信笔拈来,既不效法古,也不侈谈“解放”,但求“言之有物”,不是“无病呻吟”罢了。
收集在这里的词,统共有八十八阕,大抵都是在槟榔屿写成的,多少总带有南岛的色彩,异国的情调,所以把它名为“槟榔乐府”。
不知是因为自己过早的衰老呢?
还是在这大动荡的时代,不再是凭着个人奔放的热情去在爱和梦中讨生活的时候了呢?
对于这些词,自己重新读过,不禁已有淡漠与辽远之感。
现在结集刊行,也不过想藉此作一小结束,顺便并可呈献给屡次向我索阅词稿的朋友们。
二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南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景箕现当代 1902 — 1983
全台诗
吴景箕自号鸣皋山樵
云林人,秀才吴克明长子,斗六高中首任校长1946~1948)。
吴氏祖先,原为福建省南靖县人
清咸丰年间,第十二代五成公渡海来台湾,卜居云林县古坑乡嵌头厝(今永光村)。
克明公秀才,迁居斗六。
当时所建四合院至今犹存,称「吴秀才邸」,为云林古迹之一。
景箕幼从云林进士黄绍谟习汉文,后东渡日本,就读东京大学,其时,景箕弟景徽亦游学日本京都(西京),景箕往返两地,后其游学期间诸作付梓,遂名以《两京剩稿》,两京即东京西京
后又刊《味集》、《帘青集》、《蕉窗吟草》、《掞藻笺》、《咏归集》等作品。
《蕉窗吟草》、《掞藻笺》、《咏归集》藏国家图书馆台湾分馆,云林科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郑定国先生云林县进行田野调查,得《两京剩稿》、《味集》、《帘青集》等。
  揆景箕诸作,以远游抒怀为多,作品清新可喜。
至于数量居次者,为咏史、说理,其题咏对象,除中日先贤之外,更含括西方历史人物如拿破崙、马克斯等,以简扼之笔法抒论,往往深中肯綮,于数十字中得题主事功之全豹,可见功力。
景箕除诗歌之外,兼长文章。
时台大教授久保天随景箕诗文以与新竹郑祉亭林占梅彰化吴德功台湾本土前辈文人并称,可谓推崇备至。
(江宝钗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资修清末至民国 1880 — 1939
中文百科
林资修1880—1939),台湾日据时期的诗人。
字幼春号南强晚号老秋台中雾峰人
原籍福建平和,先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迁台。
林献堂从侄。
幼时受业于梁成楠,从学三年,于新学涉猎颇多。
喜读小说。
年十六,台湾沦陷,随叔父林朝崧避居泉州,未几返台。
以六首七律歌咏台湾抗日诸将,颇得好评。
1902年,与林朝崧倡办栎社。
1911年梁启超访台,观其诗作,称其“海南才子”。
1918年底,与蔡惠如等创办台湾文化社。
翌年元旦,又参与创办《台湾文艺丛志》,被选为理事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创立,任专务理事
1923年,任“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务理事,引起日本当局嫉恨,当年12月16日被捕,判处监禁三个月。
经终审判决,1925年3月2日台中监狱。
1927年,任台湾民众党顾问。
1939年病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谢维岩清末民国初 1879 — 1921
全台诗
谢维岩1879~1921),字瑞琳号籁轩又号石秋,以号行。
台湾台南市人
光绪十七年(1891)秀才,是年与许南英蔡国琳赵钟麒等人共组「浪吟诗社」;日本治台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连横、李少青等人重振该社。
明治三十九年(1906)连横之邀,担任《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台南地区汉诗人另组「南社」,由谢氏担任干事之职,为该社重要成员。
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国旅游,大正七年(1918)辞去报社之职,前往神户经商,设立凯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户。
谢氏诗作蕴藉平和,不矜才使气而自见真性情。
生平作品约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谢国城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题为《谢籁轩诗集》,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
民国五十九年(1970)卢嘉兴得谢星楼之子谢汝川之助,参考谢氏剪报;再参考台南市立图书馆珍藏的《寿星集》、《台湾诗醇》、《鲲涛集》、《开元寺徵诗》,又增补了三十四首诗作。
兹据上述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鸿翔清末近现代初
全台诗
黄鸿翔(?
~?
),字幼垣
祖籍福建龙溪
黄星华贡生道光年间移寓台湾朴仔脚(今嘉义?子)。
四子鸿翔光绪年间举于乡。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肆业后,历任《南声日报》主笔、厦门教育会会长、厦门参议会会员、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参考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杨永智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许南英清末民国初 1855 — 1917
全台诗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
台湾府人
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
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
光绪二十年(1894)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
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
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山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
许南英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诗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
期间与南社、瀛社、社、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
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
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
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
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人物简介
1855-1917,祖籍揭阳,出生于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号蕴白允白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
1890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但自请回台垦土“化番”。
甲午战争期间,率众抗击日军,终因局势难挽,1895年举家迁回大陆,先在厦门小住,尔后转潮汕。
1897年吏部主事改任广东即用知事1899年受潮汕镇总兵黄和庭(金福)聃请到惠潮嘉一带辨理“清乡”事务。
先后在广东为官十数年,曾任乡试阅卷官、税关总辨、知县等。
1917年底客死印尼棉兰市。
工诗歌,辑有《窥园留草》等。
兼擅书书法,书法颇得王羲之神韵,秀丽飘逸。
所书《许春熙墓志铭》碑,为潮汕金石瑰宝。
许地山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连横民国初 1878年2月17日 — 1936年6月28日
人物简介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表字天纵、字雅堂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
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
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剑花室诗集》等,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
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连横的七世祖兴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故渡海来台,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自此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
先祖连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台湾文献丛刊·剑花室诗集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合「大陆诗草」、「宁南诗草」及「剑花室外集」之一、之二而成,连横撰。
作者别号剑花,其里居、阅历见第六四种「台湾诗乘」篇。
作者尝于民元至三年畅游大陆,得诗一百二十六首。
「自序」有云:「顾念此行穷数万里路、为时几三载,所见所闻、徵信徵疑,有他人所不能言而言者、所不敢言而言者。
孤芳自抱,独寐寤歌,亦以自写其志而已』。
宁南诗草」「自序」作于民国十五年西湖寄寓,有云:『甲寅(三年),余归自北京,仍居宁南
宁南者,郑氏东都之一隅也。
登高南望,不知涕泪之何从矣。
客中无事,爰取箧中诗稿编之,起甲寅冬、讫丙寅(十五年)之夏,凡二百数十首,名曰「宁南诗草」;志故土也』。
作者哲嗣震东先生撰「弁言」指出:其中『自「宁南望」至「别台北」凡二百五十四首,为此十三年间(按甲寅丙寅)之作;丁卯(十六年)自杭州又回台南至癸酉(二十二年)离台赴沪,所作凡二十一首,先生亦亲自编入此集中』。
合计后补诸诗,共得二百七十五首。
又,作者著「雅堂文集」(刊列第二○八种)中另有「宁南诗草序」一篇,可供参读。
「外集」二,「弁言」亦有说明:「剑花室外集」之一,「为先生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割台以后,至辛亥(宣统三年)大陆之前青年期之作,凡四百六十五首』;「外集」之二,「为先生癸酉乙亥(二十四年)晚年之诗,间有缺字或缺句者,盖先生未完成之作也;凡四十九首』。
大陆诗草·魏序
甲寅冬,连子归自北京,夜款余关,出所为大陆诗草,以序属余;既而别去,重以书相属。
余于诗非所长,何敢为序?
第念我先民自中华大陆来居兹土,涉重洋、冒危难,披荆斩棘,以辟田庐、宏子姓。
当其时,岂暇治文字哉?
其后骚人墨客蝉联竞起,类皆寄沧洲之逸兴,写鲲海之风光,取材不富;欲求如连子行数万里路、大畅厥辞者,奚可多觏?
连子涉江、渡河,入燕都,出长城,登阴山;忖其志,岂徒欲以诗鸣哉?
将牢骚满腹,目之所击、足之所履,人力舟车之所至,怀古伤时,慨然著为吟咏;道山川美好,不可不惜,历史兴亡、国家民族凌轹隆替,不可不鉴。
故前后百数十首,义存乎扬厉,不嫌其夸;情迫于呼号,不病其激。
而其奔放处,苦心孤诣,务去陈言,其辞虽骋,其旨实归。
左太冲阮嗣宗咏史咏怀之亚也。
连子为人如其诗。
五年前与余订文字交。
未游大陆,文多于诗;既游之后,诗文益变。
连子南人,名横字雅堂武公其号也。
乙卯春润庵魏清德序于台日报社。
大陆诗草·自序
连横久居东海,郁郁不乐,既病且殆,思欲远游大陆,以舒其抑塞愤懑之气。
当是时,中华民国初建,悲歌慷慨之士云合雾起,而余亦戾止沪渎,与当世豪杰名士美人相晋接,抵掌谭天下事,纵笔为文,以讥当时得失,意气轩昂,不复有癃惫之态。
既乃溯江、渡河、入燕都,出大境门至于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而吊日俄之战迹,若有感于东亚兴亡之局焉。
索居鸡林,徘徊塞上,自夏徂冬,复入京邑
将读书东观,以为名山绝业之计,而老母在堂、少妇在室,驰书促归,弃之而返。
至家,朋辈问讯,辄索诗观。
发箧视之,计得一百二十有六首,是皆征途逆旅之作,其言不驯。
编而次之,名曰「大陆诗草」,所以纪此游之经历也。
嗟乎!
余固不能诗,亦且不忍以诗自囿。
顾念此行穷数万里路,为时几三载,所闻所见,徵信徵疑,有他人所不能言而言者、所不敢言而亦言者。
孤芳自抱,独寐寤歌,亦以自写其志而已!
杀青既竟,述其梗概,将以俟后之瞽史。
乙卯仲春,台南雅连横序于剑花室。
宁南诗草·胡序
宁南台湾首善之区。
三百年中,诗文充汗,有其名而无其诗,有其诗而卒少有人焉为之后者,岂以玄海鸿沟哉?
近代卓越如连子,旗鼓骚坛,独饶著作,其亦可谓三百年文献中之秀者欤!
然而海桑身世,为时屈、为地屈、为名与利屈,则其人品、文品、诗品亦为之一变。
有心文献者,无不为连子惜,并为宁南人惜也。
余与连子为文字交,又同里闬,所以属望者甚殷。
而连子能独以文豪。
且非仅以文豪也,落日神洲,仗剑壮游,其人奇、其气奇,则其诗亦无之而不奇。
甚不可以宁南第二人自命也!
连子少主报政,论大事几二十载,独介然不为功名富贵动其心;虽历试诸艰,不挫所守,呜呼贤矣!
中国革命以来,抢攘昏垫,棘地荆天,出其死力以与五千年史学相抗衡,噩噩落落、莽莽苍苍,为文献中备一席。
其造就岂等凡哉!
呜呼!
台湾之时何如时、地何如地、名何如名?
宁南诗草之传不传,何待序哉?
何待序而始著哉?
寸心自足千古,持此以序宁南之诗,而宁南之诗为何如矣!
丁卯孟诹,台南胡殿鹏序。
宁南诗草·自序
甲寅冬,余归自北京,仍居宁南
宁南者,郑氏东都之一隅也。
自吾始祖卜居于是,迨余已七世矣。
乙未之后,余家被毁,而余亦飘泊四方,不复有故里钓游之乐。
今更远隔重洋,遁迹明圣,山色湖光,徘徊几席;而落日荒涛,时萦梦寐,登高南望,不知涕泪之何从矣!
客中无事,爰取箧中诗稿编之,起甲寅冬、讫丙寅之夏,凡二百数十首,名曰「宁南诗草」,志故土也。
嗟乎!
宁南虽小,固我延平郡缔造之区也。
王气销沈,英风未泯,鲲身、鹿耳间,其有唏发狂歌与余相和答者乎?
则余之诗可以兴矣!
丙寅仲秋台南连横序于西湖之玛瑙山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邱缉臣清末 1864 — 1928
全台诗
邱缉臣1864~1928),清末明经,为嘉义文士
自幼习史吟经,轻名物,恶媚骨,内渡居漳州海澄
缉臣作品原五册,由朴子黄鸿翔点定,其中如越南吟草》者等四册(其他三册书名不详)于文革中亡失,仅馀丙寅(1926)年本辑馀稿,实即其绝笔之作。
缉臣女,闺名韵香,也善写诗,有《?英阁诗钞》,续《丙寅留稿》之音。
王作人蒐集后,将《丙寅留稿》与《?英阁诗钞》合刊,由东山图书馆陈汉波发行(1989)。
书前有叶国庆、黄鸿翔序,以及缉臣〈自题墓志铭〉一篇。
  乙未(1895)割台,缉臣举家内渡,誓终身不履斯土,虽颠沛流离,绝无顾藉。
多年间,转徙于东南亚,侨居越南、爪哇、缅甸,其后,乃寓沪藉砚田谋生。
惟其钟情于故国山河,固未尝稍改。
王作人谓其诗:「抒其豪迈之气,吐朗朗之音,缀之而为诗,使人读之惊异。
黄鸿翔谓其诗「诗宗剑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乐天安命之怀,辄流露于其间,则又与香山之旨相近。
虽不拘格律,不加雕饰,与夫刻意求工者有别,其真意自不可没也。
」(江宝钗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